2024年,建安区审计局对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救助资金发放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及账户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救助政策落实情况、集中供养和救助机构资金管理使用和救助职责履行情况等,精心组织实施。审计移送问题线索3件,促进建章立制4项,切实发挥了审计建设性作用。
以研促审,研究审计项目。一是聚焦政策研究,明确审计路径和方向。在审前收集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熟悉业务工作流程,调查了解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情况,结合许昌市建安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及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政策和资金管理,及时揭示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方面的短板弱项,严肃查处各类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次审计任务。二是聚焦对象研究,明确审计思路和重点。在摸清民政资金的总量、开支的范围以及发放标准等大体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与医疗保障、残联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接,获取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津补贴发放人员名单。同时,以补助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为主线,加大对儿童、因病致贫和返贫人员、脱贫不稳定户、困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审计力度,重点揭示和深入剖析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乡(镇)、村(居)干部或经办人员优亲厚友办理“关系保”“人情保”以及收受回扣等“微腐败”问题,切实维护困难群众权益。
“数据”先行,提升审计质效。一是审前数据“广覆盖”。在开始审计工作前,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工作流程,全面、系统地收集民政、财政、住建、国土、社会养老保险、残联、人社、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的各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校验工作,去除重复、错误、不完整的数据,确保数据质量,为后续的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二是数据分析“突重点”。利用SQL数据库、Excel等分析工具,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深度关联分析,通过数据比对、趋势分析等方法,发现数据中的异常;针对疑点表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延伸审计调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三是现场核实“验真假”。对照大数据分析问题疑点线索,对低保家庭成员中有房产信息的疑点数据、残疾人低保家庭未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数据、长期住院的集中特困人员未退回生活费、自费医疗费用较大的低保人员未享受临时救助等疑点数据,在被审计单位核查的基础上,深入6个乡镇困难群众家中走访调查,确保了审计的精度和准度。
做实成果,服务社会发展。一是加强线索移送。在审计过程中把发现和查处案件线索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问询、取证、审核等环节增加审计程序,确保取证资料详实,特别注重获取外部证据以及现场查证。在移送案件线索前查清问题的成因,精准定位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现场审计结束后,向区纪委监委移送问题线索3条。二是强化整改实效。聚焦困难群众救助领域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审计机关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所在,理顺责任链条。根据审计报告列出问题清单,明确责任部门,短期不能整改到位的,限定时间节点进行整改。同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防止屡审屡犯,切实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撰写的《城乡低保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城乡低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特困集中供养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新老政策未衔接造成部分失地农民重复享受保障待遇》4篇审计要情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