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交流
根深方能叶茂--追记燕振昌同志生平事迹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5-08-27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根 深 方 能 叶 茂

--追记燕振昌同志生平事迹

                     

好得辛勤讲奉献,人生在世重清廉。曲终人尽芳华歇,江月年年暖人间。73年的生命历程,燕振昌同志书写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平凡而壮丽的一生。没有浮华,却光彩夺目;没有喧嚣,却触及灵魂。他用不辞辛劳的工作证明了对基层党组织事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更用坚持不懈的精神诠释了对事业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定。这样一位好干部,燕振昌,走了,但也许他从未曾离开。

从1970年任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44年的不懈努力,44年的坚定守望,44年的执着追求,不但践行了他年轻时许下的诺言“留在农村,照样能干出个名堂”,也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就仿佛一颗树苗,深深的扎根在群众这片沃土上,终成参天大树以荫世人。

水磨河村,那是燕振昌深深扎根的土地……

雨后初晴,小苗崭露尖尖角

暖泉环绕的水磨河村,有两样“特产”——水和集市。

历史上的暖泉河畔,水草肥美、人气渐旺,因河上建水打磨一处,水磨河村由此得名。至元明时期,水磨河村已成为长葛、禹县交界处最热闹的大村,每逢会期更是人山人海。

可这个因水而灵的村落,也曾经穷得揭不开锅。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公社、挣工分、大锅饭,农村社员穷得吃不饱饭,找个识字的人当“计工员”都难。

1962年高中毕业的燕振昌,选择留在了村里,凭着踏实肯干的劲头,8年后,他成为了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经济水平落后,燕振昌每天思索的都是是领着社员保口粮、保肚皮、“战天斗地”,但是光靠种粮食,村里还是要啥没啥,想修路、建房都没有钱。“得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产点东西、多积点钱。”燕振昌和班子成员碰到一起就合计这事儿。

1973年后,燕振昌领着社员办起了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这几个厂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水磨河大队的重要经济来源。1977年后,队里为配合新村建设,新建了白灰窑和砖瓦窑,成立了建筑队和石工队。到1981年,大队已拥有预制板厂、机械厂、车队、木工厂、供销社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队里交利润30多万元。

同样是1981年,水磨河大队开始实行以农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意味着,经济搞活的火苗在这个豫中乡村点燃了。

1986年,燕振昌得知,上面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这使他嗅到了经济改革的信号。他赶紧再打听,但只是听说在沿海地区有创建成功的先例,省内则没有听说过。经过反复思索,燕振昌决定先行一步。他带领着村两委反复做村民的工作,把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了起来,这是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为以后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造纸厂有了盈利,渐渐地,大家的心思活络了,跃跃欲试的人干起来了。只几年,村里就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了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冒出了机械、加工、商店、运输、饭店、砖瓦窑、白灰窑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还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直到现在,水磨河村的经济发展依旧迅猛,以汽车、农机、矿山机械铸件为主的企业达50多家,商户300多家,2014年全村总产值突破4亿元。

燕振昌为水磨河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枝繁叶茂,广揽鸟雀筑新巢。

从土坯草房,到小瓦青砖,再到两层小楼。燕振昌领着村民划宅基、盖排房,告别破旧拥挤的老房子,建成了横成排、竖成行的新农村。

吃得饱,住得好,这是村民最朴素的愿望。几十年前水磨河村的土坯草房,任谁说都得感慨半天。那时的房,“里生外熟”,即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麦草或瓦苫顶。因为宅基地窄,五户一院、三辈同室、儿大不婚、晚上住牲口屋的情况比比皆是。

燕振昌对这事儿上了心,开班子会议,又开党员会、社员大会征求意见。经全体社员表决同意,1976年,水磨河大队确定了排房建设规划,水磨河旧村改造启动了。工作的开展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燕振昌就是有一股子劲,宅基地不足,就拆掉旧围墙、破庙;建筑材料不齐全,就东奔西走想办法从邻村运,或是自己造;群众之间的意见分歧,就一户户去上门做工作,直到1986年,水磨河村历时10年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大工程,终于胜利结束,全村1000多户村民基本都住上了新房。

一项工作,坚持了十年。燕振昌曾说:“农村工作周期长,计划、规划的实现得有连续性。如果把当村支部书记当成短期行为,不打长牌,这些工作做不到底不说,还会留‘话把儿’,丢‘遗症’,给以后造成矛盾和纠纷。”光凭着这朴素又深刻得道理,足以羞煞多少不作为的基层干部。

小瓦青砖的排房住了十几年后,一部分较富裕的村民要求拆旧房、建新房,于是,村里引导着村民开始了第二轮新村建设。1998年以来,从商业街东西、南北大街的临街住房开始,全村1000多户人家的房子,陆陆续续都翻盖了新房。

不仅如此,燕振昌想尽办法,完成了多项将设目标。修建排水渠道,全村路面硬化,建设文化广场等村民休闲娱乐场所,改建老旧建筑以美化村容村貌,架设电路解决村民用电问题等等,不胜枚举。

天公不惠,愿接青天承雨露

水磨河村从来不缺水。村西的暖泉湖水,自古以来长年不息,浇灌水磨河90%的农田。水磨河因之有“小江南”之称。因1958年长葛县委书记题词“百亩幸福湖”,暖泉湖也被称为幸福湖。

2008年12月31日,天降不幸,幸福湖的水,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附近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的口人的吃水与灌溉出现了严重困难,4000余亩庄稼绝收。

水究竟去哪儿了?2009年,燕振昌在多方考证时发现,水磨河这边水凭空消失,西边的平禹煤矿(原新峰龙屯煤矿)却在用4个大水泵24小时不断往外抽水。他推断,应该是煤矿透水事故,导致幸福湖水及地下水全部流向煤矿所在地。

水的谜案找到了线索,可是确认事故原因,特别是想让水回流,又谈何容易?已年近70岁的燕振昌,为此一筹莫展。但有一点,他心里清楚:“我当书记时,湖里有水。我不干了,湖里还得有水。无论如何,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从此,燕振昌开始了6年的奔走呼号。

打深井,修水渠,一项项应急措施,依旧无法解决问题,燕振昌心急如焚。苦心人天不负,渴了4年的水磨河人,绝收了4年的庄稼地,终于在2013年迎来转机。省纪委副书记齐新安到长葛市调研,座谈会上,燕振昌大胆提出了长葛西部的吃水难题。收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齐新安的大力推动下,水磨河村以及周边23个村的这个一等一的大难题,终于得到了实质性推动

2013年10月,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

2014年6月,工程正式施工。当年12月,工程完工并开始向幸福湖注水。

天公不作美,燕振昌这棵参天大树,就敢于刺破青天,承接雨露。

栋梁之材,巨木参天荫世人

燕振昌历来要求村干部做事是非清楚、不和稀泥、不搞特殊。为了督促村务公开,水磨河村实行了二三十年的“腊八算账”。每年腊月初八前,村里都要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并在会上公开村里的收支情况,表决通过党支部下年度事务的预案。

燕振昌是班长,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他给自己定了个“五个不沾边”:钱不沾边、物不沾边、奖金不沾边、红白喜事酒场不沾边、烟不沾边。他还把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总结为 “五子”,即带好班子、多赚“票子”、当好孺子、转换“脑子”、干出“样子”。

开敬老院,办学校,吸引外地人开店……

44年,燕振昌果真干出了样子,而且真真切切的为村民谋福祉,扎根群众,有了今日繁茂的“大树”。

魂兮归去,千年不倒老胡杨

   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燕振昌的辛勤工作,燕振昌那为了村民奔波的身影,却都忽略了他还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2014年12月12日凌晨,燕振昌同志因病逝世,享年73岁。

生命终止的前一天,他带着调研组去参观他奔波6年才引回来的幸福湖水。

生命终止的前一晚,他打电话给3个班子成员,细心地交代他们第二天要去市里、镇里办的几件事。

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他伏在案上,握着笔准备写下当天要办的事。

台灯依然亮着,发出柔和光芒照在那依旧摊开的日记本上……

送行的队伍,从燕振昌的“春燕雅居”出发,经过了中学、小学,经过了文化广场,经过了商业街,来到了祭祖园,园门上刻着燕振昌编写的对联:伏牛灵照忠孝子,暖泉滋润德善心,横批是“德泽犹存”。

燕振昌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群众,直到最后,我们仿佛已就能看到他那在书桌边写着工作日记的身影,那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若沙漠中的胡杨,死后千年,仍屹立不倒。

人的生命是有重量的,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燕振昌同志扎根群众的一生,无疑是极有分量的一生,他的沉甸甸的生命中,透射着光彩,仿若从大树枝叶中透过的阳光,绚烂夺目。

在百姓这片沃土上,根扎得愈深,树叶愈是长的繁茂。

百姓是片沃土。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党的事业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才成就了今天这棵参天大树。

根深才能叶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将根基扎实到老百姓的土壤里,视百姓为父母,关心百姓,服务百姓,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切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值得讴歌的时代,有许多像燕振昌同志一样的优秀党员干部,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仿若一棵棵大树,从群众这方沃土中获得滋养,长成大树,来为百姓遮挡风雨。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时代,大浪淘沙始现金,时代的潮流将那些无根浮萍裹挟而去,余下根深叶茂的大树。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代,我们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信念,在学习中成长,到成长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时,众木成林。

燕振昌同志因病与世长辞,但,我们现在会有,未来还会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同志涌现,这正是我党勃勃生机之所在,也正是广大党员辛勤工作,努力拼搏的目标。

在百姓这片沃土上,越是想要长得繁茂,越是要深深的扎根其中,根深方能叶茂,叶茂必须根深。